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珍贵
在皖南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方师傅。方圆百里的乡亲都知道,方师傅做的木器能用三代人,但更让人津津乐道的,是他那个总敞着院门的农家小院。
2008年汶川地震那年,有个满脸灰尘的年轻人敲开方家的门。年轻人叫李建军,是从四川来安徽投亲的灾区群众,亲戚没找着,盘缠却用光了。方师傅什么也没问,只是盛了碗热腾腾的山芋粥,当晚就让出儿子的婚房——虽然儿子早在城里安了家,那间房仍保持着当年的喜被红帐。
李建军在方家一住就是三个月。白天跟着方师傅刨木头,晚上听老人家讲鲁班经里的老话。临走时,方师傅把攒了半辈子的黄花梨料子雕成一对镇尺塞进行李:『手艺人能靠十指吃饭,就不算落难。』如今这对镇尺摆在成都某设计公司总裁的办公桌上,每年冬至都会寄来蜀地的腊肠。
2015年盛夏,村里来了个染黄头发的叛逆少年。这孩子父母离异后跟着奶奶生活,整天在网吧游荡。方师傅让少年给自己磨刨刀,故意把祖传的钨钢刀说成是废铁:『反正我也老眼昏花,你随便磨磨就行。』少年较劲般地在磨刀石上泡了七天,后来成了镇上唯一掌握传统刀具养护技术的年轻木匠。
去年冬天,癌细胞扩散到方师傅的肝脏。弥留之际,他撑着病体给村里留守儿童做了最后一批木陀螺。每个陀螺底部都藏着枚铜钱,转起来会发出清脆的响声。『铜钱声能赶走野狗,爷爷做的陀螺就是你们的护身符。』清明节那天,三百多个转动的陀螺在方师傅坟前响起一片金玉之声。
如今方家小院改成了木工学堂,门槛上刻着老人生前最爱说的话:『木头有疤才好看,人受过苦才懂得甜。』学堂里挂着幅褪色的锦旗,落款是『2008年汶川地震幸存者集体敬赠』,锦旗上八个字的针脚歪歪扭扭——『手艺传世,善心救人』。
村里的孩子都知道,方爷爷虽然不会变魔法,但他用刨花变出过无数个温暖的早晨。当年那个黄头发少年现在带着徒弟们,仍在重复着老师傅的规矩:每做完十件收钱的活计,就要免费给孤寡老人修一次门窗。木屑飞扬中,总有人想起老人蘸着墨斗线说过的话:『做活要像榫头对卯眼,帮人要像春雨润秧苗。』
今年油菜花开时,有人在方师傅的旧工具箱里发现张发黄的作业纸,上面用铅笔写着:『1999年3月,给村小捐课桌二十张;2003年腊月,帮刘婶修好嫁妆箱不收钱;2010年中秋,教流浪汉王老三编竹筐......』最后一行墨迹犹新:『2023年立春,癌症确诊,不治了,把钱留给后山修桥用。』
暑气渐浓的傍晚,新来的支教老师偶然发现,学堂所有木制品的隐蔽处都刻着同样的标记——不是方师傅引以为豪的『鲁班锁』图腾,而是个简简单单的爱心轮廓。这个秘密让老师想起老人临终的玩笑话:『我这一辈子啊,净干些赔本买卖。』但全村人都清楚,那些『赔本』的善意,正在像蒲公英种子般在山风中代代相传。